|
[中文名称]: |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 |
[功能主治]: |
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
[化学成分]: |
本品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其化学名称为N-(4-羟基苯基)乙酰胺。
|
[药理作用]: |
本品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而镇痛作用较弱。本品镇痛作用的机制尚未十分明了,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而产生镇痛,后者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使痛觉受体敏感的物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等)的合成有关。解热作用则可能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出汗与散热而起作用,及可能与下视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
[药物相互作用]: |
1在长期饮酒或应用其他肝酶诱导剂,尤其是应用巴比妥类或其他抗痉药的患者,长期或超量服用本品时,更有发生肝脏毒性反应的危险;
2抗凝药:大量或长期应用本品时,因可减少凝血因子在肝内的合成,有增强抗凝药的作用,故抗凝药的用量应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进行调整;
3长期大量与阿司匹林,其他水杨酸盐制剂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时(如每年累积用量至1000g,应用3年以上时),可明显增加肾毒性(包括肾乳头坏死,肾及膀胱癌等)的危险;
4与抗病毒药齐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时,由于两药可互相降低与葡糖醛酸的结合作用而降低清除率,从而增加毒性,因此应避免同时应用。
|
[产品规格]: |
15ml:1.5g。
|
[用法用量]: |
口服。
12岁以下儿童用滴管量取,用量见下表:
年龄(岁) 体重(公斤) 一次用量(毫升) 一日次数
1~3 10~15 1~1.5 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
4~6 16~21 1.5~2 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
7~9 22~27 2~3 24小时不超过4次。
10~12 28~32 3~3.5
|
[贮藏方法]: |
密封,遮光保存。
|
[注意事项]: |
1交叉过敏反应: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对本品一般不发生过敏反应。但有报告在因阿司匹林过敏发生哮喘的病人中,少数(<5%)可于服用本品后发生轻度支气管痉挛性反应;
2对诊断的干扰:(1)血糖测定,应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测定时可得假性低值,而用己糖激酶/6-磷酸脱氢酶法测定时则无影响。(2)血清尿酸测定,应用磷钨酸法测定时可得假性高值。(3)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测定,应用亚硝基萘酚试剂作定性过筛试验时可得假阳性结果,定量试验不受影响。(4)肝功能试验,应用一次大剂量(>8~10g)或长期应用较小剂量(>3~5g/d)时,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胆红素浓度,血清乳酸脱氢酶浓度及血清氨基转移酶均可增高;
3下列情况应慎用:(1)乙醇中毒,肝病或病毒性肝炎时,本品有增加肝脏毒性作用的危险。(2)肾功能不全,虽偶可用,但如长期大量应用,有增加肾脏毒性的危险;
4不宜大量或长期用药以防引起造血系统和肝,肾脏损害,疗效不显著者宜就医检查;
5给药前应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对长期较大剂量用药者应定期复查(包括血象及肝肾功能等);
6本品与水杨酸类或其他类非甾体抗炎药不宜同时长期(>5天)服用;
7本品可通过胎盘,故应考虑到孕妇用本品后可能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
8虽然哺乳期妇女服用本品后在乳汁中可达一定浓度,但在哺乳婴儿尿中尚未发现过本品或本品的代谢产物排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