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称]: |
巯乙胺 |
[功能主治]: |
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因X线或其他放射能引起的放射病综合征(表现为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当机体应用本品后受到照射时,即产生大量的游离羟基(OH),从而出现抗氧化作用。此外本品亦能与机体内某些酶相互作用,因而使之对放射能稳定。还能解除金属对细胞中酶系统活动的抑制,用于急性四乙基铅中毒,效果较好,能解除其症状(尤其是神经系统症状),但尿铅排泄则未见增加。常用于预防和治疗Х线和放射治疗等引起的放射病,也用于治疗急慢性铅中毒,对消除神经系统症状效果显著,另用于治疗铊中毒。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具有解除金属对体内酶系统的损伤作用和具有抗氧化性质,可防止Х线和放射性物质的损害。
|
[药物相互作用]: |
|
[产品规格]: |
注射液:每支含盐酸盐0.2g(2ml)。
|
[用法用量]: |
(1)治疗金属急性中毒(如四乙基铅中毒):静脉注射其盐酸盐0.2g,每日1-2次,症状改善后可逐渐减量;亦可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滴。治疗慢性中毒:每次肌内注射盐酸盐0.2g,每日1次,10~20日为1疗程。
(2)防治放射病:预防时,首次照射10~30分钟后,静脉注射10%盐酸盐溶液1~2m1,必要时每隔5~7日进行重复注射,在一放射疗程中共注射4~7次。或口服其水杨酸盐,于照射前30~60分钟服0.2~0.3g。治疗时,每次服水杨酸盐0.2~0.3g,1日3次,5~7日为1疗程,必要时重复,但应用2~3日无效者停用。
|
[贮藏方法]: |
密封保存
|
[注意事项]: |
(1)注射中可能出现呼吸抑制,故注射速度宜缓慢,病人宜取卧位。注射溶液忌与金属接触,必须用玻璃注射器和不锈钢针头,以免引起变化。
(2)禁用于肝肾功能不良的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