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称]: |
注射用硫酸链霉素 |
[功能主治]: |
1.本品主要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所致各种结核病的初治病例,或其他敏感分枝杆菌感染。2.本品可单用于治疗土拉菌病,或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于鼠疫、腹股沟肉芽肿、布鲁菌病、鼠咬热等的治疗。3.亦可与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联合治疗草绿色链球菌或肠球菌所致的心内膜炎。
|
[化学成分]: |
主要成分:硫酸链霉素
化学名:O-2-甲氨基-2-脱氧-α-L-葡吡喃糖基-(1→2)-O-5-脱氧-3-C-甲酰基-α-L-来苏呋喃糖基-(1→4)-N1,N3-二脒基-D-链霉胺硫酸盐
分子式:(C21H39N7O12)2·3H2SO4
分子量:1457.40
|
[药理作用]: |
硫酸链霉素为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一般为0.5?g/ml。非结核分枝杆菌对本品大多耐药。链霉素对许多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布鲁菌属、巴斯德杆菌属等也具抗菌作用;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亦对本品敏感。链霉素对葡萄球菌属及其他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差。各组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对本品耐药。链霉素主要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细菌与链霉素接触后极易产生耐药性。链霉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
[药物相互作用]: |
1 本品与其他氨基糖苷类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可增加其产生耳毒性、肾毒性以及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可能性。
2 本品与神经肌肉阻断药合用,可加重神经肌肉阻滞作用。本品与卷曲霉素、顺铂、依他尼酸、呋塞米或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等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可能增加耳毒性与肾毒性。
3 本品与头孢噻吩或头孢唑林局部或全身合用,可能增加肾毒性。
4 本品与多粘菌素类注射剂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可增加肾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5 其他肾毒性药物及耳毒性药物均不宜与本品合用或先后应用,以免加重肾毒性或耳毒性。
|
[产品规格]: |
1g(100万单位)
|
[用法用量]: |
1 成人常用量
(1)肌内注射,一次0.5g(以链霉素计,下同),每12小时1次,与其他抗菌药物合用;细菌性(草绿链球菌)心内膜炎,肌内注射,每12小时1g,与青霉素合用,连续1周,继以每12小时0.5g,连续1周;60岁以上的患者应减为每12小时0.5g,连续2周。
(2) 肠球菌性心内膜炎,肌内注射,与青霉素合用,每12小时1g,连续2周,继以每12小时0.5g,连续4周。
(3) 鼠疫,肌内注射,一次0.5~1g,每12小时1次,与四环素合用,疗程10日。
(4) 土拉菌病,肌内注射,每12小时0.5~1g,连续7~14日。
(5) 结核病,肌内注射,每12小时0.5g,或1次0.75g,一日1次,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如采用间歇疗法,即每周给药2~3次,每次1g;老年患者肌内注射,一次0.5~0.75g,一日1次。
(6) 布鲁菌病,每日1~2g,分2次肌内注射,与四环素合用,疗程3周或3周以上。
2 儿常用量肌内注射,按体重每日15~25mg/kg,分2次给药;治疗结核病,按体重20mg/kg,一日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g,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
3 肾功能减退患者:按肾功能正常者链霉素的正常剂量为每日1次,15mg/kg肌内注射。肌酐清除率>50~90ml/min,每24小时给予正常剂量的50%;肌酐清除率为10~50ml/min,每24~72小时给正常剂量的50%;肌酐清除率<10ml/min,每72~96小时给予正常剂量的50%。肌酐清除率可直接测定或从患者血肌酐值按下式计算:成年男性肌酐清除率=(140-年龄)×标准体重(kg)/(72×患者血肌酐浓度(mg/dl))或(140-年龄)×标准体重(kg)/(50×患者血肌酐浓度(umol/L)),成年女性肌酐清除率=(140-年龄)×标准体重(kg)×0.85/(72×患者血肌酐浓度(mg/dl))或(140-年龄)×标准体重(kg)×0.85/(50×患者血肌酐浓度(umol/L))。
|
[贮藏方法]: |
密闭,在干燥处保存。
|
[注意事项]: |
1 交叉过敏对一种氨基糖苷类过敏的患者可能对其他氨基糖苷类也过敏。
2 下列情况应慎用链霉素:
(1) 失水,可使血药浓度增高,易产生毒性反应。
(2) 第8对脑神经损害,因本品可导致前庭神经和听神经损害。
(3) 重症肌无力或帕金森病,因本品可引起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导致骨骼肌软弱。
(4) 肾功能损害,因本品具有肾毒性。
3 注意定期进行下列检查:
(1) 尿常规和肾功能测定,以防止出现严重肾毒性反应。
(2) 听力检查或听电图(尤其高频听力)测定,这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4 有条件时应监测血药浓度,并据此调整剂量,尤其对新生儿、年老和肾功能减退患者。每12小时给药7.5mg/kg者应使血药峰浓度维持在15~30mg/ml,谷浓度5~10mg/ml;一日1次给药15mg/kg者应使血药峰浓度维持在56~64mg/ml,谷浓度<1mg/ml。
5 诊断的干扰:本品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红素浓度及乳酸脱氢酶浓度的测定值增高;血钙、镁、钾、钠浓度的测定值可能降低。
|